【優博風采】資源與環境學院廖展芒
【編者按】“一流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學和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,特別是博士生教育集中體現了大學實力水平。博士生作爲國家科技創新的生力軍,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、搶占科技戰略制高點的戰略資源。”爲展現新時代博士生風采,發揮榜樣示範作用,研究生院將對學校優秀博士生進行專訪,宣傳其優秀事迹,以期激勵全校研究生同學潛心研究,努力奮進,爭做求實求真、大氣大爲的成電優秀學子,爲學校“雙一流”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!本期專訪人物——資源與環境學院廖展芒博士。
廖展芒,男,中共黨員,資源與環境學院遙感信息科學與技術2015級博士研究生,師從何彬彬教授。曾獲四川省優秀畢業生、電子科技大學優秀畢業生、唐立新獎學金、研究生一等學業獎學金等榮譽;累計發表SCI論文13篇,其中一区論文3篇(遙感領域頂級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,IF=8.218),二区論文6篇;撰寫1部專著部门章節;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;作爲骨幹研究成員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;學術结果被納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“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9年度報告:全球森林笼罩状况及变化专题陈诉”。
本科畢業時,抱著一顆勢必全身心投入並探索自己潛力的決心,廖展芒同學選擇讀研繼續深造。2013年,廖展芒主動聯系何彬彬教授,並保研至全新的定量遙感研究偏向,由此展開了碩士階段的科研學習。從專業課中簡單的實驗任務,到獨立開展創新實驗以及野外實地采樣,科學研究中的問題探索、主動學習、以及邏輯推理等給廖展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而遙感學科特色中美妙的遙感圖像更是深深地吸引了他。憑著對遙感濃厚的興趣以及何彬彬老師的引導、鼓勵與幫助,廖展芒將幾乎所有空余時間都用到了科研中,終于在碩士兩年時間裏乐成地在光學遙感偏向發表了2篇SCI論文。
2015年廖展芒開始攻讀博士學位,但他並沒有繼續研究光學遙感,而是轉向亟待發展且更具挑戰的主動微波幹涉遙感。面對對于廖展芒和課題組都是全新的研究偏向和陌生的專業知識,他遇到過迷茫,進展緩慢的困境。在國內嚴重缺乏實驗數據的困境下,廖展芒主動聯系歐空局並乐成申請到一批數據集,此後便全心投入到實驗中。終于在2017年開始有所突破,並乐成地在遙感領域頂級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(IF=8.218)上发表了学术論文。这极大地增加了廖展芒的信心与决心,其随后的研究结果又陆续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,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(IF=5.630)等頂級期刊上發表。2018年2月廖展芒前往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進行了爲期一年的聯合培養,並與Albert Van Dijk教授進行了密切的相助學習交流,這深刻地影響了廖展芒未來的研究偏向。
回首整個學習經曆,廖展芒認爲碩士階段打下了科學研究的思維基礎,而博士階段則是對科研能力以及精神毅力的雙重升華。面對未來,廖展芒相信自己還能繼續進步,並在基于P波段極化幹涉SAR的森林參數反演中繼續深入探索,完玉成球範圍森林生物量高分辨率時序産品的生産。而他也希望自己能不斷思考遙感技術究竟能爲社會帶來什麽幫助,並做出真正具有社會意義與價值的研究结果。